close

李政隆《台灣基督教史》,2001,天恩出版社      本篇是亮亮在真理堂路得圖書館寫下的筆記。僅此致謝。

雖然作者有基督教背景,不過內容看來還算公正客觀;無涉宗派之間的歧見。以下為內容:

台灣原住民特性:

(一)  台灣原住民族群意識重:若能妥善利用就能重現馬偕使宜蘭地區全族歸主的案例。
(二)  台灣原住民族群靈媒橫行,在早期成為強大的傳道及社會發展攔阻力量。荷治時期甚至被迫將靈媒流放至巴達維亞,但屬統治晚期的作為,成效不彰。

荷蘭統治時期的傳教活動:

荷蘭採取拉攏原住民打擊在談漢人的政策。傳教作為同化行動、範圍多限於原住民。傳教士在地方通常身兼行政長官、法官以及稅務人員。在東印度公司的要求與影響之下,傳教士執法態度嚴苛,引發民怨、且荷治時期正值荷蘭內部新教的教義衝突時期,傳教士難以合作,因此傳教成果極差。

西班牙統治時期的傳教活動:

西班牙佔領台灣的目的是做為貿易中介站,並無領土野心、亦無同化台灣人民的需要。傳教動機來自天主教會神父的個人熱情,而且神父們通常具有犧牲奉獻精神 (西班牙統治之下的神父不負擔地方行政事務,也沒有相關油水可撈;因此不像某些荷蘭牧師可能抱持著發財心態投入傳教工作) ,傳教成果較佳。

清領時代的傳教活動:
太平天國激烈的社會改革讓全中國 (包括台灣) 看到基督教反傳統的面向;成為極大的傳教阻力,但是在傳教士前仆後繼的努力下;傳教工作開始出現成果。至1895年,台灣的基督教人口數達到0.15%。
台灣南部的傳教活動由英國長老教會差派的宣教士主導,例如: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李庥。北部的傳教活動則由加拿大長老教會差派的宣教士主導,例如:馬偕、羅慧夫,與南部的全方位發展相比,北部著重於醫療宣教。

日據時期的傳教活動:

由於教會對於日本政府的統治較為順服,因此日本政府也願支持教會活動 (相對而言,台灣民間信仰則多受壓制) 。至1896年,台灣的基督徒人數達到0.19%。值得注意的是真耶穌教會於此時從漳州傳入台灣,到日治時代結束時已經五千多名會友。1910年起,由於歐戰爆發、加拿大教會內鬥,外國支持減少,台灣教會展開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運動」 (大陸共黨的宗教政策也是「三自政策」:自立、自養、自傳,不准自治)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當局企圖奪取漢人教會主導權:介入北部教會紛爭、壓制南部教會行動,同時要求接管教會學校。
總督府對於原住民則採取隔離政策,禁止傳教,原住民傳教工作被迫轉往地下發展。
於日本基督徒在國內就算是少數,因此在台日人的教會規模很小、二戰期間多被總督府用以牽制台灣教會。二戰期間台灣各教會多向日本政府靠攏 (例如禮拜前先唱國歌、教會學校學生至神社參拜等) ,與韓國教會維持獨立不同。

近代教會發展:

二二八事件之後,台籍教會精英多遭殺害或入獄。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的教會活動受限,長老教會尤然。但是由於中共仇視基督教,國共戰後外國投入中國的資源與人力被迫移轉至台灣,使台灣成為當時傳教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大陸的本國及外國教會大舉移入台灣,填補二二八事件之後的缺口。雖然以台灣基督教福利會主導的外援工作因為行政因素失敗,致使教會自此背負「麵粉教」的惡名,但是1948年台灣基督徒共五萬一千人、1960年則達到3.3%、1979年降至1.8%、1993年略增至1.87。經由中國移轉至台灣、或是戰後進入台灣的外國教派如下:浸信會 (來自中國) 、門諾會 (來自外國,主要從事醫療宣教,今已撤離) 、安息日會 (來自中國,主要從事醫療宣教)、衛理工會 (來自中國) 、基督教協同會 (來自中國,主要從事原住民工作) 、行道會 (來自美國及芬蘭) 、浸宣會 (來自美國) 、循理會 (來自外國) 、喜信會 (來自美國) 、宣道會 (來自香港) 、貴格會 (來自美國) 、聖公會 (來自日本) 。
轉移至台灣的本土教會如下:台北地方教會、召會、靈糧堂。

1970年起,外國教會淡出台灣,依賴外國支援的宗派陷入經濟困難;而且台灣教會未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與經濟變遷。具體來說:
(一)台灣人民物質生活改善,對於精神上所需要的扶助減少。
(二)  教會著重青年工作,但是台灣青年多被限制在家庭的框架之下;敢於追求改變的人不多,目前歸信基督教的多是以「家庭全體」居多。
(三)  台灣教會內部執事會與教牧人員對立極重。內部人事問題嚴重。尤其執事會成員經過兩三代的發展之後 (上段已經說明台灣環境不利於發展初代基督徒) 許多人不知以上帝為念,著眼於教會所附帶的土地及人脈利益,帶來衝突。此外,台灣的教牧人員薪資普遍過低,無法吸引社會精英投入福音工作,不乏退休的榮民或是在社會上缺乏競爭力、將福音工作為備胎者。
(四)  台灣教會缺乏社會應變能力,觀念與眼光都過於保守。

台灣基督教概況:

在族群方面,台灣信主比例最高的是原住民,1968年信徒達到原住民總人口40%,但是由於天主教採取宗教折衷以及物質補助雙重策略,1987年降至18%;信主比例最低的則是客家人,不及總人口的0.3%,而且台灣根本沒有全本客語聖經 (目前只有新約部分) ,由於客家族群宣教困難,大教會寧願選擇從事海外事工 (亮亮注:尤其是靈糧堂) ,宣教相對容易、也能得到較好的名聲,但是海外國家的信主比例多高於台灣,這點值得檢討。
目前台灣基督徒佔總人口2.51%,但是經常聚會人數只佔總人口的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ang-Yu Chen 的頭像
    Liang-Yu Chen

    陳亮亮的部落格

    Liang-Yu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