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淒風苦雨當中,孫運璿離開了人世。初聞這個消息,其實筆者心中甚為難過。畢竟那是一個「典範」的離去。從古到今,無數人站上政治舞台;被後人所記憶者很少,被後人所褒揚者更少;被後人視為典範與圭臬者,更是有如鳳毛麟角般值得珍視。
孫運璿對於整個近代中國的貢獻:從實務界來看,他參與對日抗戰時的發電機具轉移、重建台灣的電力系統,打破日本人「台灣將會一片黑暗的預言」。從政治界來看,他在台灣風雨飄搖的時候被拔擢為行政院長,無視險阻,致力推動台灣經濟建設。更重要的是,他在台灣的人心當中留下一個「清廉自持」、「公忠體國」的官僚典範;他讓台灣人知道,誠懇、清廉以及努力可以帶來多大的成就。
清廉與幹練,是孫運璿那一輩人才的共同特色。包括蔣經國、李國鼎、趙耀東以及本文所提到的孫運璿,幾乎都在共同的環境底下成長。套句俗話說亦即「大時代的兒女」。他們知道知識的可貴,他們了解中國的貧弱,他們立誓為中國人民在國際舞台上爭一口氣。這是近代台灣人民在紛紛擾擾的政治環境底下,緬懷的情操;這也是他們為何受人敬重。這也是為何在今日混亂的台灣政界,他們會不斷的被提起、被懷念。
在這邊需要特別闡述的,是孫運璿的清廉。這幾乎是蔣經國執政時代,台灣文官系統的特色。單看今日的弊案頻傳,我們很難想像其實,台灣曾經擁有較新加坡更清廉高效的政府體制。當然,跟領導者有很大的關係。蔣經國黨政軍一把抓的權力,在現今的民主制度下已經難以重現;這並非本文主旨。作為一個政府決策者,筆者認為,有沒有貪污,比貪污多少要更為重要。以菲律賓為例,馬可仕貪污的錢財,以最灌水的方式來計算,不過兩百億新台幣;這並不是菲律賓政府所無法承擔的巨大金額,為什麼菲律賓最後沒落了?因為政府官員拿了錢,就必須要一輩子向財閥低頭;不可能揮刀斬斷其財源。菲律賓的土地改革與平衡貧富差距的措施遂一再延宕,直到叛變發生仍未實行。很幸運的,台灣在經濟建設的過程當中,有許多位清廉幹練的掌舵者;就因為其清廉,他們可以完全無畏於外界批評,推動台灣最需要的經濟建設。孫運璿的書中一再提到他的儉約自持,就是這樣的清廉精神,才「有可能」帶領「整個」國家走出蕭條的陰霾。
清廉,就是筆者所提到的典範。看似很簡單,卻似乎是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無法承擔之重。在台灣政治民主卻紛亂的今天,孫運璿的精神應該要被選民、被政界人士所共同認識與學習。
最後,就「孫運璿傳」作一點小小的意見呈現。這本書是由天下雜誌的楊艾俐費時兩年寫成。文筆洗鍊細膩,從傳記「文學」的角度來看,確是上品。然而作者卻過度神化了孫運璿這個人,全然迴避他的缺點。人並不是神,難免會有功過,只是比例的問題。筆者相信孫運璿的高道德操守讓他「近乎」無懈可擊,但是卻不可能沒有缺點。比如說人權與環保議題,就是孫運璿任內相當大的敗筆。這是一篇公正的傳記所不應當缺少的部份。筆者也相信,這一點小小的缺點呈現,會讓這本傳記更富有歷史參考的價值,而無損於孫運
璿在中國近代史上光輝燦爛的成就。
- Apr 12 Wed 2006 22:43
讀《孫運璿傳》有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