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淒風苦雨當中,孫運璿離開了人世。初聞這個消息,其實筆者心中甚為難過。畢竟那是一個「典範」的離去。從古到今,無數人站上政治舞台;被後人所記憶者很少,被後人所褒揚者更少;被後人視為典範與圭臬者,更是有如鳳毛麟角般值得珍視。
孫運璿對於整個近代中國的貢獻:從實務界來看,他參與對日抗戰時的發電機具轉移、重建台灣的電力系統,打破日本人「台灣將會一片黑暗的預言」。從政治界來看,他在台灣風雨飄搖的時候被拔擢為行政院長,無視險阻,致力推動台灣經濟建設。更重要的是,他在台灣的人心當中留下一個「清廉自持」、「公忠體國」的官僚典範;他讓台灣人知道,誠懇、清廉以及努力可以帶來多大的成就。
- Apr 12 Wed 2006 22:43
讀《孫運璿傳》有感
- Apr 11 Tue 2006 20:12
反面的文字
近來上課時,常常因為無聊,把筆記紙正反把玩。在偶然的機會當中,我看到,正面看去平淡無奇的文字,從反面看,卻具有無限的韻律與感動。啟人疑竇。
後來我發現,無論正面看來,如何醜陋的文字,從反面來看,其美感與連結都令人感到驚嘆。中國系統的方塊字尤然。似乎是一種對於文字「反映」的不熟析,使我們感到超乎想像的訝異。尤其是中國的方塊字,從遠處看去,幾乎是不重複的圖騰,點和畫有如天成,原因卻只是觀賞者的陌生。
- Jan 29 Sun 2006 14:50
《印度教與現代社會》上課心得
與其他區域相比,印度教真的很複雜。以下從區域文獻來作一點推測。設定在紀元前的世界,也就是大約在印度兩大史詩完成的時間。
在東方,中國古代(或稱戰國以前)的宗教想像是非常淺薄的,子曰:「敬鬼神而遠之」、「怪力亂神子所不語」,可見中國古代對於宗教以及超自然的力量基本上不甚感興趣。而且就已知的文獻而言,中國的宗教信仰可以視為倫理的延伸;特種祖靈崇拜,並以此作為信仰的核心。在西方,希臘以及古代愛琴海文明地區,雖然有明確的神祈以及神格,但是基本上脫不了人的想像;希臘史詩中的神奇都充滿著人類的情慾,神祈們的行事所為也沒有脫離古代環地中海地區的社會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