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基督徒,對於「傳福音」這個名詞其實有非常深刻的體認。不知道是不是靈糧堂體系特別注重這個區塊,我們經常受到這方面的教導,也被鼓勵要有所行動。然而反思我們自己的教會,是否已經預備要迎接這麼多的新朋友?其實有相當多的疑問。
在亮宇的概念當中,一個人會來到教會、留在教會的主要原因:除了人力無法掌握的「聖靈感動」、靠會友付出的關懷體系以及追蹤陪伴,我認為會友們的「生命」會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一群不健康的人找到另外一群新朋友進入教會,除了讓輔導們疲於奔命之外;其實新朋友也很難留下來,因為在教會的「老朋友」沒有讓「新朋友們」看到在基督耶穌當中的豐盛與喜樂,而這種豐盛與喜樂都是無法假裝的特質。以我的經驗來說,我願意在第一次接觸之後就留在教會,是因為一群弟兄們(嘉銓、慕郇、智超、朝翔、乙誠)用他們的生命與熱情向我訴說基督的愛與榮耀,而我願意向他們的生命看齊。
回頭觀察現在木柵靈糧堂的青年牧區;就舉亮亮最熟悉的政大小組為例,在我加入政大小組的一年當中,我相信曾經參與(進出)過小組的新朋友絕對超過十個人,但是成長為門徒的只有一個半(思韻算一個、張桓算半個),甚至還有人不適應教會積極的福音行動而離去。從約略的數字就可以知道我們的福音行動非常沒有「效率」,有一點要提請注意的是;願意來到小組的新朋友內心應該不至於剛硬,但是我們所得著的卻是如此的稀少。我認為,在關懷體系當中所訓練的內容非常實用,但是首先應將關懷體系當中的教導應用在現有的弟兄姊妹當中。
就我所知,即便此刻在教會,依然有許多弟兄姊妹的需要為曾被滿足;其中甚至不乏 Core 小組員,只因為不好意思提出需要;他們的狀態就被忽略。所謂近悅而後遠來,當所有的弟兄姊妹都能夠「確實」感受到主的豐盛與慈愛,即便裝備課程沒有特別強調傳福音的重要性,弟兄姊妹們也會主動去跟朋友分享;反之,只會讓越來越多的弟兄姊妹因為傳福音的爭端而離去。亮宇認為,當教會人力、資源足夠時;我們可以做到內外兼故、若是教會人力不足的時候,應該要先安內後攘外,否則我們可能連基本盤都無法鞏固。
亮宇我非常不贊成偶遇式(或是冷火雞式)佈道;因為在實際的例子當中,偶遇式佈道縱然帶來某一兩位新朋友,卻讓更多被偶遇者對於基督教產生反感。然而,從更根本的問題切入,我認為教會在追求成長之前應該要有更充足的預備。此外,在宣示年底聚會人數翻倍的同時,或許青崇也應該思考,目前的教牧體系有沒有能力負荷這麼大的人員流量並且作出相應的改變(當然,如果年底青崇 120人的口號只是激勵士氣用的,本段自動作廢)。
- Jun 15 Fri 2007 11:32
我看傳福音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